期刊免费下载(城镇化和集约用地)。中国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我国城市化加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它有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的困难和障碍。根据联合国《1999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报告,21世纪,中国将面临人口、就业、资源和环境四大挑战。那么我们能否正确处理中国的人口增长问题,使之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呢?经济、产业和技术的革命能否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能否利用相对贫乏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社会消费和生产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确保经济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优化状态,取决于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
4、金融服务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发展 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外贸出口、投资和消费先后成为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低速增长趋势仍将持续,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我们必须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的“纳西姆”曲线(如图1),表明当城镇化的水平达到30%并继续上升到70%时,是城镇化发展最快的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达到52.57% in 2012年。如果未来中国的城镇化比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需要20年才能达到7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末,我国总人口万人。
5、如何加快新型 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但城镇化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目前,我国 城镇化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在正确引导下,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如果走得不好,还会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患上“城市病”,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最近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讨论很多,各种标题为城镇化的地方方案层出不穷。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各种模糊的认识确实掩盖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模糊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政策重点。
6、 我国 城镇化率有多少?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加速,不仅注重数量的扩张,更注重质量的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同时,我国户籍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有147个,城镇常住人口比例达到57.35%。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力。
7、 分析 我国 城镇化的经济及社会意义近年来,城镇化几乎成了举国上下高度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它不仅是学者们经常在论文中讨论的话题,也是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学研究生的重要课题。通过媒体,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尤为重要的是,自1998年中国政府做出解决我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决策,并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和我国/几十年的城市发展政策。普遍认为,促进和加快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过多的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很多地方的领导开始关注本地城镇化比值,对比国内外各方,发现差距,设定目标,提出提高城镇化比值的方案,表明了自己在几年内达到或超过这样一个水平的英雄决心。前不久,某特区城市(在一定条件下)提前“消灭”了农村人口,达到100%城镇化,被媒体大肆宣传,就是这方面社会心态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