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从事物的客观联系中去把握事物,不能随意掠夺和破坏自然。(3)联系是多样的,是有条件的,要注意分析并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都要以时间和地点条件为基础。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略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污染。
4、 生态适宜性 分析的遵循原则生态适宜性分析在对该区域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域土地的现状和开发利用条件生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并对开发利用后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评价。原则上分析指标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因素,做到两者兼顾,选择分析因素应遵循全面性、主导性、差异性、不相容性、制约性和量化原则。
(2)主导原则评价因子对土地有主次影响,评价因子应尽量选择对土地有显著影响的因子生态适宜性。(3)限制性原则Land 生态适宜性的影响因素往往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作用。如果不考虑,就会主观上扩大用地范围,造成不良影响。(4)差异性和不相容性原则分析应尽可能选择地区差异显著的因素,避免相关性的影响分析结果,指标之间不应有因果关系,应选择相对独立的因素。
5、烟台市 生态环境质量 分析烟台市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渤海、黄海环抱,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烟台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一、土地利用水平烟台市土地面积13745.95km2,其中以农作物为主的旱地4728.96km2,占34.4%;森林、果园、草地4653.4km2,占33.8%;人工建筑面积1865.59km2,占13.6%;其他未利用地2515.84km2,占18.3%。
6、八大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与GDP的关系 分析与评价1。生态十五期间八大城市环境质量根据十五期间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年鉴数据,采用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将生态的环境质量分为四个等级。得出了2001-200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隶属值,并对十五期间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9-5所示。图92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分区评价图93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表9-5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见表9-5。十五期间/123,456,789-0/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所有城市质量等级相同。虽然最大隶属度的值发生了变化,但在质量等级上没有变化,说明只是量变,不是质变。
7、 生态环境承载力 分析1、生态Footprint-1生态Ecologicalfootprint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支撑特定区域的经济和人口、能源消耗和废物处理所需要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本。该模型从特定生物物理量的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耗的空间,将某一自然资本消耗的空间(生态足迹)与该地区的承载能力(生态足迹)进行比较,来衡量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生物生产区分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化石燃料用地六类。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实际提供给人类的所有生物生产用地面积(包括水域面积)的总和。2002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赤字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4倍。如果不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区(1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仍然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倍。
8、 生态资源及其动态变化 分析1。河南省植被群落河南省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结合部,植物资源丰富,仅高等植物(维管植物)就有231(或247)科,1210属,超过4195种。其中草本植物占三分之二,木本植物占三分之一,从伏牛山南坡脚下(海拔500米)到淮河干流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北部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南部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1)暖温带山地丘陵区植被垂直分带在海拔500-600米以下,该地区为种植植被,小麦和玉米一年种植两次,烟草、甘薯和小米一年种植一次;以苹果为主的果园;野生皂荚、胡枝子、大枣、牡荆、白羊草和黄背草灌木植被;其间有几片侧柏和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