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镇化几乎成了举国上下高度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它不仅是学者们经常在论文中讨论的话题,也是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学研究生的重要课题。通过媒体,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尤为重要的是,自从1998年中国政府提出决策解决中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战略,以及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城镇化的战略,对几十年不变的中国城市发展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之后,人们普遍实现了提升和加速。
很多地方的领导开始关注本地城镇化比值,对比国内外各方,发现差距,设定目标,提出提高城镇化比值的方案,表明了自己在几年内达到或超过这样一个水平的英雄决心。前不久,某特区城市(在一定条件下)提前“消灭”了农村人口,达到100%城镇化,被媒体大肆宣传,就是这方面社会心态的反映。
7、中国 城镇化的趋势及原因国家计委负责人近日表示,从目前的形势、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分析China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据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并有一个以上的丰收年;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快速增长,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推动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城镇住房、投融资、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促进城镇化的制度环境逐步形成。
根据“十五”计划纲要,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了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国家将从完善城市体系、发展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目前,70%的GDP、80%的国家税收和90%以上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都集中在城市。从1978年到2000年,城市从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城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1%。
8、中国城市化环境的问题城市规模问题是一个争论已久的命题。中国一直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简称规模政策),但实施的过程往往与之背道而驰。上海够大,浦东开发区却被搁置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大城市都对城市规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其总用地规模大致是经济规模的两倍。一些大城市的规划目标是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据说20多个城市的规划目标是“国际大都市”。
所以“规模政策”成了一句空话。事实上,推动城市规模发展的动力是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区域优势显现和投资环境改善的合力,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现象,对于一个12亿人口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大国来说,虽然城镇化的主渠道是发展小城镇,但一个省内有一两个特大城市和若干个大城市、中等城市作为经济支撑点是非常必要的。